1641053873.jpg 

小二我開始學習鋼琴,小五時我的鋼琴老師是位牧師,他鼓勵我投考台中市「懷恩中學」的音樂班,所以當時他為我教授《西洋音樂史》,我還記得那是邵義強先生翻譯的版本。

雖然《西洋音樂史》對一個小五學生是艱難了點兒,但它是音樂班筆試科目,我沒得選擇;也因此,早在孩提時代,我對西方的音樂史、政治社會史,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。當然,這個了解也包含自巴哈以降,在古典樂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德國。後來我沒唸音樂班,倒是隨著學音樂日久,以及對中學地理課的熱愛,加上後來學習德文之故,使我有對歐洲這塊大陸有了更多了解。

規劃路線本身,因此包含許多兒時憧憬的實現--那些音樂史、地理書上的知識,以及後來德文課上討論過的歷史、社會現狀,自然讓我在腦子裡構築了一條「理想路線」。前幾天和德文老師討論並把路線確定下來,接著花了點兒時間上德國「維基百科」網站,瀏覽途中各個地點的圖文資訊,為自己的旅途搭起一個基本框架。

1641053874.jpg 

旅程將從法蘭克福(Frankfurt am Main)開始,逆時針繞行中德、北德一圈。途中經過的大城市、小村莊,可能會上百個;不過,從地圖上能畫出的定點,大概只有三十來個,這得等我在德國「亞馬遜網路書店」訂的公路地圖寄到後,再詳細來估算每天的騎車距離和停留的點。

法蘭克福是個商業城市,資料上說十座歐洲的摩天大樓,有八座在這裡,而法蘭克福機場也是歐陸最大的機場。我比較關心的是,出了機場,我可以直接裝好腳踏車騎到市區,還是得抱著大箱子,搭電車前往?不管如何,這裡大概只能休息一晚,把腳踏車箱子安置好、開電腦上網向大家報平安之後,第二天就得上路。

1641053875.jpg 

離開法蘭克福往東北方向,將是「童話大道」(Die Märchenstraße)的起點。首先後到達哈瑙(Hanau),如果我沒記錯,這裡有個著名地標,就是「格林兄弟」的銅像。然後到達史黛瑙(Steinau),轉個大彎往西北到達馬堡(Marburg an der Lahn);德文老師說馬堡有個著名的老大學,想來應該是個學風鼎盛的文化城。離開馬堡,往東北到卡塞爾(Kassel),然後穿過「黑森」邦(Hessen)與「下薩克森」邦(Niedersachsen)的邊境到達另一個大學城哥廷根(Göttingen)。在學術成就上頗負盛名的哥廷根大學,其實也是當年格林兄弟倆任教的學校,他們當年大量收集、編譯童話,才有了後來的《格林童話》。

在眾多童話中,我很喜歡上圖這個故事:"Das tapfere Schneiderlein"(勇敢的裁縫師),他在一個無聊的早晨,發現自己竟可以一次打死七隻蒼蠅之後,便決定外出「打拼」,實現自己的夢想。後來他一路好運、過關斬將,終於飛黃騰達。我喜歡童話裡那種突然其來的奇想,有時那種奇想,會是一個人點亮生命之光的關鍵。我想,我雖然連一隻蒼蠅也沒辦法順利打死,但還是可以大膽出去闖一闖!行程至此,「童話大道」大概走了一半,要先打住離開,往東南進入「圖林根」邦(Thüringen)到埃森那赫(Eisenach)。

1641053876.jpg 

埃森那赫是個小城,不過它卻是巴哈的出生地。巴哈在此度過童年,直到跟表親結婚之後,才搬到威瑪(Weimar)居住。如果我沒有記錯,年幼貧窮的巴哈,曾經從此地步行,走了一個多月到達德國北部的呂北克(Lübeck),只為了上圖書館借一本書。現在的小孩子,你捧著精美的書到他眼前,他都不見得肯唸,何況步行幾百公里去借書?如果這故事是真的,它的確比在小河旁邊看魚兒「力爭上游」要高明一些。

上圖是巴哈故居,現已成為展示生前遺物的「巴哈博物館」,從外觀看來頗有氣勢,據說後頭還有不小的花園,不像位於維也納幾個舒伯特的故居一般寒愴。而埃森那赫另一個重要性,是宗教改革(the Reformation)的領袖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,曾在此地居住數年,將聖經翻譯成德文,讓為數廣大的德語系人們,確實了解聖經的真義。這個翻譯聖經的努力,在後來宗教改革的過程中,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。

1641053877.jpg 1641053878.jpg

離開埃森那赫,穿過圖林根邦的首府艾爾佛特(Erfurt),向西到達古城威瑪(Weimar)。西元 1919 年,近代德國曾在此地頒布第一部憲法,並將國家改稱為「威瑪共和」,不過它在 1933 年即被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所取代,開始了近代德國一連串的爭戰和災難。如果沒有記錯,巴哈曾在威瑪宮廷擔任管風琴手,那應該是他第一或第二份像樣的工作。

離開威瑪,穿過「圖林根」邦和「薩克森‧安哈特」邦(Sachsen-Anhalt)的邊境,到達音樂家韓德爾的出生地哈勒(Halle)。韓德爾雖然後來遠走英國發展,其事業重心不在德國,但明年(2009)將是他誕生250週年的紀念,在出生地哈勒應該也會有些活動。離開哈勒,穿過「薩克森‧安哈特」邦與「薩克森」邦(Sachsen)的邊境,來到東德大城萊比錫(Leipzig),音樂版圖又回到巴哈。不過在萊比錫,除了巴哈赫赫有名,曾在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」(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)擔任過指揮的孟德爾頌也不惶多讓。

1641053879.jpg 1641053880.jpg 

上面兩張圖,首先是萊比錫的新劇院(Neue Theater),接著即是著名的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」演藝廳,這是可以跟柏林愛樂並列,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好樂團。樂團成立於 1743 年,至今有近三百年的輝煌歷史。西元 1835 年,聲望如日中天的孟德爾頌受邀擔任樂團指揮,他指揮演出了巴哈一度遺失的《馬太受難曲》,驚動了全世界,《馬太受難曲》自此重見天日。

孟德爾頌是第一個使用「指揮棒」的音樂指揮家。在他之前,「指揮」這個工作在樂團裡,只是個「打拍子」的附屬地位;英年早逝的他卻將指揮的地位和份量提高到極致,使它搖身一變成為整個樂團的靈魂。我記得這個樂團六、七年前來台灣時,票價好像是 2000 元台幣起跳,今年它們又來了一次,大概票價仍是高得嚇人,但願明年在此地,可以撿到便宜票價的演出。

1641053881.jpg 1641053882.jpg 

離開萊比錫,往東南到另一個東德大城德勒斯登(Dresden)。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到爭議的聯軍轟炸行動,除了廣島、長崎那兩顆原子彈,其實還有德勒斯登這場轟炸。1945 年聯軍在此地的毀滅性轟炸,實導因於各同盟國之間的利益糾葛;雖然其結果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敗亡,卻犧牲了超過十萬名的無辜百姓。當然,這場轟炸也使得素有「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」(Florenz an der Elbe,也有人稱其為「易北河之珠」)美稱的德勒斯登,一夕之間成為廢墟。

來到這裡,自然不能錯過從廢墟中重建的聖母教堂(Die Frauenkirche)。上面兩圖,即是教堂在 19 世紀及二次大戰轟炸之後的對照,廢墟之景讓人不忍卒睹。這個建於 1743 年,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教堂,曾是德國境內最大的基督教堂,卻不幸在大戰的轟炸中幾乎夷為平地。戰後五十年德國統一,展開重建工作:他們利用廢墟現場蒐集到的碎石塊,憑藉舊照片和設計圖,將教堂幾乎恢復原貌。歷經十餘年的重建,耗資近新台幣 73 億元,終於使聖母教堂重新站起。這個重建工程,全由德國與歐美各國募集民間資金而來;它的再起,重新點亮德勒斯登這顆「易北河之珠」,除了象徵著和解,同時也向歷史與人類控訴戰爭的愚蠢。

1641053883.jpg 1641053884.jpg 

離開德勒斯登,穿過「薩克森」邦與「布蘭登堡」邦(Brandenburg)的邊界,我將直達德國首都柏林(Berlin)。上週我在跟加籍英文老師口述旅行路線時,發生了學習德文這麼久以來,最糟糕與可笑的一次「語言干擾」。話說英文老師幾年前去過柏林,於是便問我到了柏林之後想看些什麼云云。當我一一說完「布蘭登堡門」、「國會大廈」這兩個著名地標,接著我便告訴她:最有名的「柏林圍牆」,當然不能錯過。

我始終記得「柏林圍牆」的德文叫做 "Berliner Mauer",但就是怎麼想,都想不起來英文的「牆(圍牆)」要怎麼說;無奈英文老師不懂德文,繞了大半天解釋「牆」這個字未果,害她以為柏林還有另一個她沒見過的世界奇景。後來真的沒辦法了,我只好離開座位,用手去碰碰牆壁,她才恍然大悟我要講的字是 "Wall"(Die Mauer);同時,我的「語言干擾」也宣告結束--終於想起了 "Wall" 這個我在 30年前就知道、現在連小一學生都會的單字。

1641053886.jpg 1641053887.jpg 

離開柏林往北,穿過「梅克倫堡‧前波莫瑞」邦(Mecklenburg-Vorpommern),我將到達當年巴哈走路去借書的呂北克(Lübeck),這裡已是德國最北邊的「石勒蘇益格‧荷爾斯泰因」邦(Schleswig-Holstein),再往北騎,便可以進入安徒生的故鄉丹麥。騎了大半個內陸,終於要看到海,或許到時我會很高興吧!

離開呂北克轉西南,到達著名的港口漢堡(Hamburg),這時會看到令人心悅神馳的另一片海洋--「北海」,北海是德國著名的度假勝地。而漢堡是德國最著名的海港,當年我的偶像莎莉絲(Monica Seles)就是在這裡和葛拉芙(Steffi Graf)比賽時遭瘋狂球迷的利刃刺傷的,後來她雖然克服障礙、重返網壇,卻在只奪得一次澳洲公開賽冠軍後,網球生命便走下坡,再也無法恢復從前的身手。

1641053888.jpg 1641053889.jpg 

離開漢堡,再往南到另一個大城不萊梅(Bremen),在中、北德周折了大半圈,終於又回到旅程之初的「童話大道」上。如果沒有記錯,不萊梅應該是「童話大道」的終點;在這裡,等著我的童話將是 "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"(不萊梅的音樂家),驢子、狗、貓和公雞結伴往不萊梅走去,卻發生了一連串令人發噱的故事。順利的話,行程至此應該完成了三分之二,時間會是在七月下旬。穿過「下薩克森」邦,我將會抵達「北萊茵‧威斯特法倫」邦(Nordrhein-Westfalen)。

騎過旅途最後幾個城市,到達杜塞爾多夫(Düsseldorf)以及科隆(Köln),科隆大教堂是一個不能錯過的地標,它是歐陸最高的哥德式教堂。離開科隆,進入另一個美景區域--萊因河(Rhein)。沿著萊因河南下,會到達貝多芬的故鄉波昂(Bonn),這裡也是兩德統一之前的西德首都。不過,貝多芬的一生及其事業,多在維也納度過,在此只能找找他的出生小屋吧。繼續沿著萊因河,進入「萊茵蘭‧普法爾茨」邦(Rheinland-Pfalz),會到達風景絕美的柯布林茲(Koblenz),然後向東回到「黑森」邦,直抵我的起點及終點--法蘭克福。

平安回到法蘭克福之後,我應該會哭吧,也許到時我已不成人形了,誰曉得呢?呵呵~~路線的報告至此,且拭目以待!

【附註:本文圖檔取自德國「維基百科」網站】

1641053890.jpg 1641053891.jpg 

arrow
arrow

    Kopfho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