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01.JPG

檳城在 18 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,由英屬東印度公司所闢建,草創其城市規模。原居的馬來人、19世紀陸續移民的華人與印度人,則為她的多元性增添許多色彩。

這樣的多元色彩,尤其展現在喬治市的市街風景上。每一個外來文化,或多或少融進了前後期文化不同的風格,因應當地的氣候、建材,造就了這種風格不單一,卻獨樹一格的建築風景。

站在市街一角凝望,除了公共建築與寺廟,很難說出平民建築最特出的風格:總是這裡一點兒英國元素,那裡一點兒華人風格,這裡一點兒馬來文化,那裡一點兒印度色彩,是標準的文化融爐。

002.JPG

003.JPG

004.JPG

005.JPG

006.JPG

007.JPG

盛夏八月,走在街道上只覺得熱,真不曉得夥計哪來的意志力,注意每個街角建築風景的不同。在整理照片的時候,很難回憶是哪一條街道,每一個轉角都那麼像,卻又那麼的不同。我們的雙腳必定在短時間內,來來回回地在這些市街上穿過來、巡過去,在跫音中找尋這城市最美麗的妝容。

拱型的窗框、雕刻細緻的廊柱,大抵見到檳城西化的痕跡;燈籠吊飾、洋行宗祠、姓氏刻字的門面招牌,八成來自華人先民;特殊的窗花、圍欄,或者門口偶見一棵棕梠盆栽,讓我這建築門外漢不能輕易辨別的,或許就是典型的馬來與印度風格。光這些,喬治市的市街,便讓人目不暇給。

遇到街道上的排屋漆色別緻、拱廊層疊,或者繁複的花紋地磚,我會特別留心看一下,可想而知在建築的當時,它必定經過設計者一番思考。這些地方,也必定夾雜斑駁與修復的痕跡,迴廊深處偶然回眸,一幕幕都有歷史的張力。

013.JPG

008.JPG

009.JPG

014.JPG

台灣在連鎖便利商店與西式大賣場大舉入侵多年後,有機會到各處鄉間,我常會留意小時候熟悉的雜貨店、店裡的傳統層架,以及架上的塑膠餅乾糖果罐,甚或傳統理髮店的古老座椅,還有多少碩果僅存?

當我看到台灣鄉間街上一個菸酒公賣局的代售招牌、一個代售郵票的標示,或者大同瓷器的經銷據點,總會十分欣喜;這些市街景象,可能只有走過那個年代的人才懂得,但在檳城,這些舊時代的圖騰,多與新時代完美融合,並存不悖。

015.JPG

016.JPG

017.JPG

018.JPG

019.JPG

020.JPG

021.JPG

022.JPG

坐在傳統理髮店座椅兩端扶手架起的洗衣板上理髮,是我常想起的幼年光景。回想起來,理頭髮的阿姨,比較像藝術家,細心刻劃每一個頭型,修完扶正、梳完再修,雖然到最後,鏡子裡出現的不免還是一顆顆小瓜呆頭。

當理髮店變成了指定號碼的設計師,或者泡沫經濟後滿街林立的百元理髮,比起兒時認真的小瓜呆頭理髮阿姨,真的有比較高明嗎?看著喬治市融合現代與傳統的市街,向世人展現她的旅遊魅力,我們或該放慢腳步,聽聽流轉在市街上的風聲笑語裡,那些美麗、古老而雋永的故事。

023.JPG

024.JPG

025.JPG

026.JPG

027.JPG

028.JPG

029.JPG

arrow
arrow

    Kopfho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