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認為一個「吃貨」,必須具備幾個要件:想吃、愛吃、能吃、貪吃、敢吃、卯起來吃,最好還要對胖瘦的感覺,完全失調。
當我們查了一大堆關於檳城的旅遊資料,發現一個吃貨完全能在這個美食之都暢行無阻後,老實說我感到深深的憂傷。飛機上,我開始騙自己:熱帶地區,很多辣食,正可解毒清腸胃,拉拉肚子總能瘦吧;而天氣很熱、艷陽高照,其實未必有食慾;再者,異國風味,也許很多食物都不敢吃呢!
但當我們睜著一雙紅眼,飢腸轆轆走出檳城機場時,我隱隱聽到一個十分明確的召喚,這召喚,隨著志萍沿路介紹,愈來愈清晰,讓我丟開一切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謊言,只聽到那聲音熱情地對我們招呼:「吃貨,歡迎來到檳城!」
以領土大小來說,相較於台灣,馬來西亞是個幅員廣大的國家。儘管匆匆出門上路,我們仍得稍微規畫了一下遊玩路徑:廉航雖由吉隆坡轉機,但人已飛到離島檳榔嶼,若要回到馬來半島旅行,不管到南端的吉隆坡、麻六甲,或是中間的怡保,短短一周的時間,可能都不是明智之舉。
於是我們把旅行拆成兩段:一半時間投宿朋友志萍家裡,讓她帶我們到處走走;另一半時間我們決定住到檳島首府喬治市的酒店裡,11 號公車搭好搭滿,每天好好在市區踏查踏查 (我的意思其實是吃 ... ... )。
到達檳城機場這個早上,已是九點多。廉航不供餐,我們早已飢腸轆轆;於是志萍先帶我們到住家附近的小吃檔口,享用馬來華人的傳統早餐。
所謂「檔口」,是一種聚合好些家小吃攤的單位,它可能佔據市街一角,少則三、五家,多的則可比擬台灣的夜市規模。這些小吃攤並排在一處,座位共用,你找哪個位子坐下、點誰家餐點皆可,但別忘了點上一杯飲料:因為通常一個檔口裡的座位,會由飲料攤提供,若你只管各家點餐,卻不點飲料,恐怕店家會酌收一點「座位費」。
於是,在檔口的一餐,就可能包含熱食與冷飲、鹹食與甜食,在點餐時需要思考一下。話雖如此,我隱隱意識到,我一點兒都沒有在認真思考,只能說,吃貨潛力表露無遺!總之,這來到檳城的第一餐,我們點了福建蝦麵、咖哩麵、椰漿奶油吐司,以及鼎鼎有名的咖啡烏(Kopi O)。
咖啡在大馬,華人管它叫 Kopi,音似咖啡的福建話,但其中的分類頗有玄機:Kopi 指的是加煉乳和奶水的咖啡,Kopi O 指的是黑咖啡加一點白糖,Kopi C 則是 Kopi O 加上一點奶水,Kopi O KOSONG 則是無糖的黑咖啡。咖啡有冷熱之分,若要喝冰咖啡,則得在各項名稱後加上 Ais (英文iced 的福建話發音)。這些分類對不熟悉的遊客,乍看之下確實有點小複雜。
小檔口的早餐很不錯,可惜吃貨們太餓了,無暇拍照,只能先用2015年春天,志萍還在台中念書時,來南投家裡做過的蝦麵代替。
蝦麵味道濃郁,湯頭醇厚卻不油膩;咖哩麵芬香濃郁,湯頭帶了些甘甜口感。綠色的椰漿奶油吐司,當然是因為裡頭的綠色香蘭葉。至於 Kopi,哇,對我來說頗為濃烈,需要慢慢喝,花點時間適應,無法一飲而盡。
比較特別的是,一碗尋常蝦麵,總是米粉與黃麵各半;就像在一般當歸鴨肉麵店,你可能會考慮到底要點「當歸鴨麵線」或「當歸鴨肉麵」,而眼前這碗蝦麵,兩種麵條一碗搞定。
吃完早餐,到志萍的幼兒園稍事休息,她隨即驅車帶我們前往喬治市吃午餐;不需懷疑,你沒看錯,我們其實才吃過早餐不久。以往去歐洲旅行,總因每天走太多路,一趟旅行要瘦個幾公斤,但這定律完全與吃貨在平行時空,無法相遇:在檳城,走幾步,就有美食列隊歡迎你。沒吃過的、看來好吃的、色澤奇巧的,每種都想試試看……(其實我有在心裡繼續地偷偷愚弄自己:這幾天一定會流很多汗,不如放膽吃吧!)
這地方叫做「七條路」,可能不能稱為「檔口」,而是個非常大的「巴剎」,也就是馬來人的「市場」。這巴剎,吃的喝的用的生食熟食蔬菜水果與肉類,應有盡有。幾個攤位,自成一個檔口,一樣可以隨便坐、隨便點,但要記得點杯飲料。
這回我們吃了一盤很特別的「鮮魚」(pasembur)、另一種不同風味的咖哩麵,以及羅漢果甜湯。「鮮魚」不是新鮮的魚,而是一種馬來沙拉,表面脆脆的蝦味煎餅裡頭,包裹著沙葛(豆薯)、黃瓜絲、豆芽,外頭還有豆腐、花生碎,並淋上紅紅的甜醬。
飯後,我們外帶了七條路巴剎裡好吃的糕點,這許多糕點族繁不及備載,且顏色鮮艷,志萍準備帶回家裡讓我們當下午茶點心。看吧,吃貨之旅,所言不虛。吃完正餐,買糕點時,我們覺得應當上前付錢;但志萍用福建話告訴賣糕點的阿姨:「他們外地來的!」沒想到這阿姨十分配合,竟說道:「對對對,只收本地人的錢!」
糕點確實挺好吃,綠色的多半跟香蘭葉有關,馬來華人將傳統粿食,變化得多采多姿,糯米的原味卻依然存在,這確實是令人相當驚豔的。我和夥計曾認真討論過這件事,我認為也許華人先民遠赴南洋,在這些傳統易引人思鄉的食物上,不僅嘗試與當地食材緊密結合,更竭力賦予多彩而豐富的感情。
在巴剎裡,吸睛的還有各種熱帶水果:波羅蜜、紅毛丹、龍宮果、山竹。這些在台灣買起來頗貴的水果,夥計每一種都有興趣,他這趟旅行定能吃個夠!我沒太多嘗試奇異水果的味蕾,所以暗自安慰自己:甜度與熱量高的水果易胖,這得由夥計這個水果吃貨打先鋒。
志萍告訴賣水果的老伯,我們是台灣來的,老伯說他知道台灣,他說既然這樣的話,要便宜一點賣,而且我們立刻意識到:他也一定不會跟外地人收錢!攤商們的福建話,我們聽得一知半解,對我來說,那更像閩南語和普通話的綜合體,偶爾還要加個馬來華人獨特的英文單詞來串場。
我相信這樣的語言與閩、廣的原鄉語言,一定大不相同;然而移民後代之間、老輩與少輩之間熟悉的鄉音交流,卻令人感到親切而溫暖。當我們在歐洲,告訴別人自己從台灣來,大半都能得到一種了解的眼神,但畢竟相隔遙遠,還是有種說不上來的距離感;從七條路攤商阿姨、老伯的口中,就覺得台灣這地方近得多,那語氣裡流露了許多親暱,很容易讓人一時忘了身在他鄉。
檳城吃吃吃,沒有停歇時。吃貨之旅,正式開始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