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27.JPG

父親節這天,吃完七條路的各色午茶糕點,緊接在後的其實是一頓豐盛的海產晚餐,可惜我們只顧著吃,歡度與朋友共餐的每一刻,卻沒有仔細記錄每一道菜。

可能心裡總想著:下一餐很快又要到來,要拍照還怕沒得拍嗎?果然,第二天一早的印度早餐,已經列隊等著我們!

馬來西亞由華人、馬來人與印度人共同組成,這幾個民族其實都懂得吃,民族熔爐的交互影響下,每一種民族的料理,其實都有其他民族的影子,這是「吃在大馬」最有意思的特色。

028.JPG

我已經有點搞不清楚這一根巨大得得用三個長形盤盛裝的印度煎餅,叫什麼名字了,可能是 Roti Tissue。點餐的時候,眼看別桌在吃,我們眼睛就已經瞪得大大的;上菜的時候,夥計和我簡直瞠目結舌!它的裡層,烤得焦香四溢,引人垂涎;外層,則塗滿煉乳,脆化了煎餅的質地,眼看服務生端著巨型煎餅倏地上桌,熟練地排好三個長盤,我們的   Roti Tissue 油油亮亮、氣派登場!

029.JPG

除了 Roti Tissue,志萍還點了傳統的印度煎餅 Roti Canai,以及加了牛油的 Roti Planta。Roti Canai 搭配著素食咖哩,飄著牛油香的 Roti Planta 又換成不同風味的咖哩,這是種吸睛的美食經驗。滿桌煎餅,加上各式 Kopi,我們看著桌上這根巨大如一把長號的 Roti Tissue,兩人共同的疑問是:吃得完嗎?……

事實證明,我們多慮了!吃貨的胃,總是隔有許多空間,不同的煎餅被送往不同的空間;在吃貨的胃裡,分流處理,一點兒都不會打架啊!

030.JPG

031.JPG

吃完美味的印度早餐,我們今天要往檳島的最高點:「升旗山」(Bukit Bendera) 前進。升旗山主要有兩座山峰,主峰叫做「西方山」 (Western Hill) 海拔有833公尺,而海拔735公尺的「旗山」 (Flagstaff Hill),則是升旗山群山中被開發得最多的山峰。過去,山下的士兵利用「旗語」傳遞重要訊息,「升旗山」因而得名。

過去殖民時期,英國高官的別墅多數建在旗山,因而二十世紀初便修築了登山纜車,供其上下山乘坐;現在,她是俯瞰檳城的制高點,也是這個熱帶島嶼的避暑勝地。在台灣,看慣高山雲霧繚繞的我們,不太能理解一座八百公尺的小山,為何能吸引如此排隊的人龍,只感覺排隊的人都好生興奮,而我們也就跟著興奮起來!

032.JPG

033.JPG

034.JPG

035.JPG

036.JPG

037.JPG

就在我們抵達大馬不久之前,志萍還提到印尼的「燒芭」之害,使得鄰國霧霾嚴重,空汙與能見度都令人憂心。原來所謂「燒芭」,是熱帶國家一種耕種方式:農人把一片欲用來墾殖的熱帶雨林燒個精光,用它的灰燼作為墾殖養料,就叫做「燒芭」。

登上升旗山,天氣竟是有點涼意的,偶爾還感到一陣雲霧飄渺。所以這趟登山之旅,可能由於「燒芭」霾害,也可能真是霧氣繚繞,總之我們無法識得腳下的檳城全貌,只能身在此山,亦步亦趨尋找一些熱帶雨林的驚奇。所幸這個遍植熱帶植物的區域,不管是植物種類或奇花異卉,都讓人心曠神怡。

038.JPG

039.JPG

040.JPG

041.JPG

山林裡的咖啡店 Kopi Hutan,就位在一片蓊鬱的樹林之下,以綠葉為天,以石為桌椅,座位供不應求。這樣的地方,賣的是手沖咖啡,而不是檔口常見的傳統 Kopi。石桌上的玻璃下,是另一個美好的植物天地,玻璃映照著林間天光,精緻與野趣並存。這清涼的大半天,讓我們彷彿暫時離開了馬來西亞,偷得一點令人心喜的涼意。

和同行的大馬朋友們談起最近香港反送中的抗爭,談起海外華人與後代的種種變異,從朋友們口中所述,總覺得台灣自由的現狀,是極令人欽羨的,而我們自己恐怕都不知道這該有多麼令人珍惜。大馬華人,很少能有與馬來人相對等的政治權力,明明人口不比馬來人少、各方面成就不比馬來人低,更遑論華人傲人的生產力與經濟力。世界各地的華人眾生相,真是個有趣的論題。

042.JPG

043.JPG

044.JPG

升旗山一帶的熱帶雨林,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,走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步道上,可愛的圓馬陸、濕腐落葉旁的蝸牛,還有薄如紙片的葉角蛙,吸引了我們的目光。除此之外,我們還注意到路旁樹下的泥土地上,竟有海灘螃蟹的蹤影,非常特別!

聽說這裡還有一種巨大的「巨型黑松鼠」(Ratufa),是否能看到,可能要碰碰運氣!真高興這樣的雨林,沒有被「燒芭」墾殖,破壞殆盡。雖然今天遠眺的能見度不佳,但身在山中,與這片遠古雨林一同呼吸,真是件奇妙的事。

045.JPG

046.JPG

047.JPG

對於走路,我們一向挺有把握,尤其旅行途中,一天走個幾萬步,是輕而易舉的事。但今天離開了升旗山,我們將到喬治市的三條路吃蝦麵,這個比起森林裡的尋幽訪勝,更能鼓舞人心!

三條路有家老字號福建蝦麵,就叫做三條路 888,門庭若市、人聲鼎沸!我們點了兩種不同湯頭的蝦麵,一種較清淡、一種加了濃稠的黑色醬汁,味道相當濃郁,可惜天色已暗、我們坐在路口極昏暗處,相機很難清楚對焦,下面這張店門口照片是幾天後我和夥計重訪時所拍。

就在蝦麵旁,有個傳統炭烤肉干麵包與鴨腳包的攤子,果然老店架式,新鮮爽口又好吃!不過招牌上的配法,讓人眼花撩亂,必須好好研究;我們幾天後再訪,其實還是不太會點,只能直接對老闆指著想吃的餡料,看他俐落熟練的處理。看來要從「吃貨」變成「老饕」,需有一番磨練。

048.JPG

049.JPG

050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pfho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