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浮羅山背回來這個晚上,我們終於要品嘗令人垂涎的「媽媽檔」晚餐了!
媽媽檔,是馬來文 Gerai Mamak 的音譯,它是指馬來西亞境內的淡米爾裔 (Tamil) 穆斯林所經營的飲食檔口。它的擺置與菜色,是種「現做自助餐」的概念,其實在世界各地都常見,但不知為何,這種顏色飽滿、飄香四溢的異國風,旅行一路上就這樣牢牢地吸住了我們的目光!
Mamak 的客人當然不會只有淡米爾裔回教徒或馬來人,所以店家也貼心地提供叉、匙餐具,讓無法用手抓飯吃的客人們使用。但我們人都已踏進了 Mamak 餐廳,怎能放棄這個千載難逢、用手抓飯吃的好機會呢?……於是,就是下面這看似優雅、實則狼狽的樣子了:
事實是,當鄰桌包著頭巾的穆斯林女士、蓄著印度鬍子的老紳士,以及一家老小淡米爾裔的家族成員,原本那些我們以為應該要用手抓飯吃的客人們,優雅地拿起刀叉湯匙,準備盡情享用美味的家鄉菜餚時,只見兩個來自台灣的老土大叔,狼狽地抓著飯,而且抓得可開心了!
可別以為五根手指頭,怎麼抓都一樣,這中間可是有許多「眉眉角角」啊!用哪幾根指頭抓、抓完怎麼聚合、如何處理乾料濕料 (大家幫幫忙,告訴我這咖哩飯是要怎麼抓啦!),旁桌的穆斯林客人們如果偷偷瞧見我們如臨深淵、恭敬謹慎的吃相,應該會哈哈大笑吧!
我們點的 Mamak 主菜,除了炸雞腿、燉牛肉能叫出名字,其他蔬菜、醬汁、配料、米飯,即便志萍在一旁幫忙提點詢問,我們全都一知半解!但最終,總算是順利「抓」完啦!現在我們除了神妙的「隔空抓藥」還不會,終於可以大聲且驕傲地說:「我們也會用手抓飯吃啦!」
說到抓飯吃,當然不能不提鼎鼎有名的椰漿飯 (nasi lemak)!在志萍家的第三天一早,我們到另外一個美食檔口吃了平價版的椰漿飯:米是加入椰漿、香蘭葉與薑黃、香茅一起熬煮的,旁邊少不了的配菜有小魚乾、黃瓜與蛋碎,而紅紅辣辣的参峇醬 (Sambal),就是整個椰漿飯的靈魂了!
這樣的組合,我們抓飯的功力不夠,實在沒辦法優雅地抓著吃;不過能嘗到道地的椰漿飯,確實令人相當開心。所謂「道地」,不是它的配料多豐富,像文化交流的展示品一般,面面俱到、應有盡有;而是這正是庶民會買、會吃,每日即帶、即吃的餐點。
至於這美食檔口裡的客家板麵、炒粿條,以及韭菜餃,也各有風味。這看似尋常的板麵,當然源自大馬華人的福建原鄉;板麵攤子的麵條通常會現做、現壓,是它最大的特色。來到南洋,除了傳統的配料木耳絲、肉燥、蔥花、番薯葉,旁邊還多了酸柑、青辣椒醬油,提升了它的層次。
遍嘗異國美食,吃飽喝足之後,當然就是要「上工」啦!是的,一趟只有吃、只有玩的旅程,可能不會是最完美的,穿插一點兒任務,體驗一下當粗工的感覺,一定更有趣!
這回拜訪朋友,除了帶來對幼兒園開張的祝福,我們在想,應該還有不少能做的事吧!兩天前,頭一次進到幼兒園的庭園,我們就被蓋著塑膠布的小花圃所吸引。問了志萍,才知道這個 2 平方公尺多的長方形小花圃,要改作為幼兒園孩子玩耍的「沙坑」。當我們打開防水塑膠布,「咦?沙子勒?」原來沙子只用一個小小塑膠盒盛著,夥計和我共同的疑惑:「這麼少的沙子,孩子怎能盡興地玩呀?」
我們不約而同想到台灣中、小學校園裡的「跳遠沙坑」,如果說要玩沙的地點不在沙灘,那麼至少要有學校跳遠沙坑一般的規模,那才好玩呀!於是我們建議志萍,應該把整個長形花圃往下挖,即便不能挖到 50 公分,至少也要 30 公分,然後鋪上一層可透水,卻不會讓沙流失的布,最上層再蓋上防水塑膠布,這才像沙坑!於是,被檳城美食餵得胖胖壯壯的男丁們,終於有機會體會南洋粗工在艷陽下的勞動與流汗,是什麼滋味了!
我們利用過去三天的美食行程空檔,曾暫歇幼兒園的片刻,火熱地勞動起來。不料這個 2 平方公尺多的小花圃,內藏的泥土,那結實的泥、土、礫混合體,工程的難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!我們一鏟一鏟慢慢挖、慢慢裝,前前後後裝了不下 20 袋,如果以體積來算,可能將近 1 立方公尺。
挖完花圃,形成了一個大坑,接下來得處理鋪底的布,以及向砂石業者購置細沙。後者比較簡單,叫了貨,付錢了事;前者,一張可透水卻不會讓沙流失的布,就頗費思量。我們想到在台灣,有某些溫室或戶外植栽,常用一種黑色網布來阻絕陽光,或許可以試試。志萍費了一些時間搜尋,後來,還真的順利在園藝材料行買到它。
於是,這個小小孩的夢幻沙坑,就這樣完工了!不過,細長花圃旁邊,其實還隔出一個狹長的迷你花圃,我們覺得這裡若能擺上一些顏色鮮豔的熱帶長青花卉,視覺上一定會更美麗!志萍開始尋訪園藝店,從住家附近找到浮羅山背,又往幾個不同方向的社區踏查,最後終於找到漂亮的各色「馬齒莧」,以大盆分植的方式,讓沙坑旁的植栽勉強湊齊了!
至此,我們才發現,馬來西亞的園藝業,與台灣有段差距。這差距,可能根源於氣候迥異,也可能是既定的審美觀,或者社會職業分工的不同。總之,園藝店有是有、但不好找,而太美的花我們買不起,買得起的不是太大已成樹,便是我們看不上眼。因此,看著眼前這些得來不易、分株有成的植栽,在艷陽下綻開著,真是令人欣喜!
沙坑完工這件事,跟颱風過後帶回來的木頭一樣讓我們興奮莫名!想來,還好我們真的拜訪了檳城,當初如果只是隔海祝福,眼前這些美好的事兒,大概一件都不可能實現。
待在志萍家這三天,我們還有個任務,那便是示範一下那罐「牛頭牌沙茶醬」該怎麼做成沙茶麵。我自己不常吃沙茶麵,但夥計說他們在家裡,這便是他們從小到大的家常麵。作法很簡單,只要把煮熟的麵條加上沙茶醬、醬油膏,講究一點也許一點油蔥酥,最後撒上蔥花即可。
對志萍來說,這是陌生的食物,不過我們想,煮好的沙茶麵,或許加一點蝦醬、一點辣椒,它便能跟馬來美食拉近一點距離,這樣一來,這罐沙茶也就不會派不上用場了!我們另外還做了皮蛋豆腐、玉米排骨湯,於是在異國美食之旅中,幾道台灣味兒真情上桌!
值得一提的是,在市場買這些台灣料理的食材時,才知道馬來社會因為尊重穆斯林的關係,豬肉攤商必須被區隔在每個市場的一個小角落,用鐵皮隔著,某些地方似乎還包得密不透風,乍看起來地位似乎低人一等。我們循著繞彎兒的鐵皮通道,跨進小門,才得以走進這市場裡的另一個世界。
這一路上,友人提到許多在馬來西亞獨立後,華人爭取政治地位的艱辛過程,在融合的路上,他們確實吃了許多苦。至於豬肉市場的區隔,外人很難評斷這些因為宗教帶來的文化變異,無奈非穆斯林的華人或印度人,需要豬肉,這應該也是不得已的社會運作方式。不過,這個在我們想像之外的新發現,對我們而言確實非常新奇。
留言列表